
- 本栏最新文章
- 北京精灵时创与济南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联络工... 12-25
- 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04-17
- 习有所乐(三):观看电影《四大名捕》... 09-03
- 国家建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保障制... 02-20
- 济南职业学院实习生岗前培训暨教育大会... 09-17
- 超越平凡 给力2013... 12-25
- 习有所获(六):如何书写实习总结... 10-29
- 习有所乐(一):景山公园、北京大学红楼及... 08-13
- 济南职业学院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对学... 05-09

- 本栏推荐文章
-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10-14
- 关于国庆的那些事儿... 09-30
- 职场励志寓言故事... 09-23
- 年年有中秋... 09-14
- You Can!... 08-19
- Fighting!... 08-12
- 座谈会“感恩”... 08-05
- 职场社交:让好工作来找你 ... 02-27
- 不要让计划成为你拖延的理由... 01-29
- 改变命运从改变语言开始... 12-16
- 求职技巧:抓住面试官的三个心理特点... 12-09
- 一个小聪明,毁了前程 ... 12-04
- 未来是现在的延伸 安住每一个当下... 07-24
- 如何书写实习总结... 06-17
- 自我发展与团队管理... 06-06
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探讨
时间:2012-02-20 作者:杨铖 来源: 点击:
次
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探讨
李 婧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会计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通过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体育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形成课堂教育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局面,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强烈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多年来,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一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个别高校为提高考研率,开设的所有课程紧紧围绕考研设置,学生一入学就进行全方位训练,这些学校只重视学生课堂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成长需要在一些方面还不相适应。有些高校培养了一些产销不对路,就业很困难的“产品”。因此,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功能,对于重视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产销对路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应当以形式多样为载体、以实践基地为依托、以有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参观走访,可以耳闻目睹到改革开放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投身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近距离地学习劳动群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敬业爱岗和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从而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立志振兴祖国、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感。
2.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要付出辛苦出力流汗的,不像散步哪样轻松,也不像野餐那样快活。但是一分辛苦一份收获。比如,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不仅能直接或间接创造物质财富,还可以增强劳动观念,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劳动成果,锻炼人的意志;参加军政训练,既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又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既能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又能培养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疲劳、勇于拼搏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断端正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克服自身弱点健康成长
社会实践是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大课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具体的活教材。比如,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考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就能给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提供机会。这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离不开社会沃土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哺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关怀;同时也给他们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自我价值提供了机会,使他们真正懂得只有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置身于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实践之中,虚心学习、充分吸取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品格,才能有效地克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持清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弱点和缺点。
二、社会实践的智育功能
智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是指人们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本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知识和本领
从书本上和课堂上得来的知识有些往往是不完全、不充实甚至是滞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的知识总量中,来自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平均只占44%,56%的知识来自其他途径,主要来自社会实践。许许多多划时代的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无不都是植根于社会实践的沃土之中并由此登上人类智慧顶峰的。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思维、新成果日新月异,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然而,要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就必须迈开双脚走出书斋,蹬上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在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同时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升华所学知识的能力
经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刻苦学习,学生一般都积累了较丰富的书本知识。但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等缺陷。遇到实际问题,往往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效果欠佳。要克服这个先天不足,除了学好必要的实验课外,重要的一环就是组织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用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变革。在实践中使他们的知识得到充实、深化和提高,使他们能把课堂学来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融为一体,变成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否已经滞后的有效方法。
三、社会实践的体育功能
健康的身体是参与社会活动的必要保证。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体能和经验,能提高人的耐力和生理心理素质。同样,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体能和生理、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具有同体育锻炼相类似的功能。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会象工人那样辛苦流汗;到农村、农场实习,就要在地头田间日晒雨淋;到林场实习,就必须爬山涉水,露宿风餐;参加军事训练,就必须向解放军战士那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腰酸背痛,摸爬滚打在训练场上。实践证明,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创业精神,同时,为大学生毕业后参加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四、社会实践的社会适应功能
参加社会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实务能力,提高就业率。适应社会,是社会对学生的总体期望。面对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局面,如何在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的“精兵强将”,有些高校实行了“一书多证制”。即除毕业证书外,通过把大学生派往行业顶岗实习、学校与行业联合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等,再经社会化考核认证,合格者发给各种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这些学生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会经营管理,在应聘就业过程中成了抢手的“香馍馍”。2007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安徽省某大学在保证实践性环节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课题研究。引导大学生参与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为科技发展献计出力,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和良好的学术道德。有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近两年来,这所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产学研对接项目70多项,有的课题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20余家企业推广使用,基本实现了毕业生“出口畅通”的目标。
总之,高校不应是“关起门来办学”,应与社会相关行业建立广泛合作、优势互补、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把培养具有强烈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3):5-7
[2]傅维利.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7(1):16-17
[责任编辑:王凤娟]
一、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产销对路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应当以形式多样为载体、以实践基地为依托、以有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参观走访,可以耳闻目睹到改革开放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投身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近距离地学习劳动群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敬业爱岗和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从而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立志振兴祖国、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感。
2.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要付出辛苦出力流汗的,不像散步哪样轻松,也不像野餐那样快活。但是一分辛苦一份收获。比如,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不仅能直接或间接创造物质财富,还可以增强劳动观念,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劳动成果,锻炼人的意志;参加军政训练,既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又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既能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又能培养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疲劳、勇于拼搏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断端正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克服自身弱点健康成长
社会实践是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大课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具体的活教材。比如,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考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就能给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提供机会。这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离不开社会沃土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哺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关怀;同时也给他们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自我价值提供了机会,使他们真正懂得只有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置身于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实践之中,虚心学习、充分吸取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品格,才能有效地克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持清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弱点和缺点。
二、社会实践的智育功能
智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是指人们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本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知识和本领
从书本上和课堂上得来的知识有些往往是不完全、不充实甚至是滞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的知识总量中,来自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平均只占44%,56%的知识来自其他途径,主要来自社会实践。许许多多划时代的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无不都是植根于社会实践的沃土之中并由此登上人类智慧顶峰的。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思维、新成果日新月异,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然而,要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就必须迈开双脚走出书斋,蹬上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在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同时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升华所学知识的能力
经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刻苦学习,学生一般都积累了较丰富的书本知识。但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等缺陷。遇到实际问题,往往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效果欠佳。要克服这个先天不足,除了学好必要的实验课外,重要的一环就是组织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用书本上学来的知识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变革。在实践中使他们的知识得到充实、深化和提高,使他们能把课堂学来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融为一体,变成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否已经滞后的有效方法。
三、社会实践的体育功能
健康的身体是参与社会活动的必要保证。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体能和经验,能提高人的耐力和生理心理素质。同样,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体能和生理、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具有同体育锻炼相类似的功能。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会象工人那样辛苦流汗;到农村、农场实习,就要在地头田间日晒雨淋;到林场实习,就必须爬山涉水,露宿风餐;参加军事训练,就必须向解放军战士那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腰酸背痛,摸爬滚打在训练场上。实践证明,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创业精神,同时,为大学生毕业后参加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四、社会实践的社会适应功能
参加社会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实务能力,提高就业率。适应社会,是社会对学生的总体期望。面对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局面,如何在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的“精兵强将”,有些高校实行了“一书多证制”。即除毕业证书外,通过把大学生派往行业顶岗实习、学校与行业联合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等,再经社会化考核认证,合格者发给各种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这些学生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会经营管理,在应聘就业过程中成了抢手的“香馍馍”。2007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安徽省某大学在保证实践性环节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课题研究。引导大学生参与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为科技发展献计出力,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和良好的学术道德。有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近两年来,这所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产学研对接项目70多项,有的课题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20余家企业推广使用,基本实现了毕业生“出口畅通”的目标。
总之,高校不应是“关起门来办学”,应与社会相关行业建立广泛合作、优势互补、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把培养具有强烈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3):5-7
[2]傅维利.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7(1):16-17
[责任编辑:王凤娟]
(责任编辑:杨铖)